新华社经济随笔:机器人“摔倒、爬起”的背后

范浩然 健美 2025-04-22 9 0

2025年4月19日,北京,亦庄举办全球首次人类和人形机器人共跑的半程马拉松比赛。视觉中国 图

一场“人机共跑”马拉松后,有关“机器人跌倒又爬起”的话题持续冲上热搜。尽管比赛中的一些“翻车现场”和人们心中对完美机器人的期望有落差,但更多的网友给予了积极评价——“谁的成长路上不摔跤呢?”

学会走路,先要学会摔跤。正如人们所说,人形机器人跌倒、爬起,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具身智能向前的阶梯。

一位业内工程师透露,机器人每摔一次,后台就会收到上千组异常数据。这些数据不仅记录了当时的状态,还包含了如何在不同路面上分配关节扭矩、调整步频等信息,帮助企业提升产品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适应力,而人形机器人产业也在这样一次次的“极限测试”中加速落地应用的进程。

不只是机器人。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不会一蹴而就,未来产业更是没有模式可循、先例可借,有对多少种可能的探索,就会经历多少次考验和试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潮下,如何看待、面对技术向新、产业向前中的波浪和曲折,对产业的培育和壮大至关重要。

把“跑”出来的问题,化作“跑”向前的动力。

产业的发展要通过不断试错和调整来找到正确的方向,问题是最好的标尺。

以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为例,起步之初曾面临各种质疑,经历路线选择的焦虑、技术的推倒重来和整个产业体系的迭代。面对“低温趴窝”问题,加速对电池续航里程的攻坚;针对充电难推广难,提速基础设施建设和换电等新模式发展……正是在化解问题中持续不懈攻关,才有了今天结出的硕果。

“10年时间、10亿美金、10%成功率”——医药界关于研发新药的“三个10”定律背后,既道出了创新的艰辛,更体现了敢于试错、勇于纠错的厚积薄发。

今天,无论是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还是合成生物、量子通信,都面临着技术路线的选择、应用场景的突破。未来产业的竞速也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大胆探索的同时,把问题当课题,在破解难题中填补空白、突破卡点,找到适合的发展路线。

跌倒、爬起,持续试错、持续探索,背后是长期的投入与坚持。

未来产业的发展要靠时间的沉淀,格外需要以“耐心”去孵化那些看似遥远却充满可能的创新。

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吸引全球目光,背后是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被投资者看中,并长期加持;“祥云”AS700载人飞艇成功首飞,依托的是中航工业多年积累的技术基础,和深耕新兴产业的魄力……一个个案例印证,在产业向新的长跑中,坚持的力量多么可贵。

今天,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科技角力的主战场,前瞻布局是我们不容错失的战略之举。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时不我待谋划前沿技术、抢占发展先机;更要沉下心来,“量身定制”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精心打磨每个环节,建立健全容错机制,重视人才培养,以长期主义浇灌未来产业之花。

每一次产业跃迁,都是在磕绊摔打中的成长。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望,我们会更加珍惜和感念机器人在这场“马拉松”上略显笨拙却坚定的奔跑——它让我们看见对过往“耐心”的证明和对科学规律的尊重,也让我们坚信,路走对了,就不怕远。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