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学合一”古建筑群,始建于1294年,几经迁移,至1855年重建于今址,文庙路215号。文庙地区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承载了许多市民的深厚记忆。
2021年10月,上海文庙暂停对外开放,开始实施修缮改造;2025年2月,文庙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启动在即。改扩建工程完工后,整体功能将综合提升,文庙将以融入老城厢的“文庙特色街区”的形态呈现。
在上海文庙新的“明天”到来之前,挪威卑尔根大学策展实践专业硕士生陈稼泠策划并落地了一场以《在迈向明天之前》为题的展览,记录文庙的发展演变,并揭示街区内官方定位与市民生活、传统与现代、神圣性与世俗性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以期唤起受众对街区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关系的思考。展览于2025年3月在上海M50创意园的None Project画廊举办。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陈稼泠分享她的“文庙观察”。
(本期主持:董怿翎)
近期回顾
我叫陈稼泠,从小住在上海黄浦区文庙路215号附近,对这片街区怀有深厚的情感。为此,我的毕业策展选《在迈向明天之前》为题,希望在文庙转型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与文化集散地之前,回顾这片街区多元、丰富的过往形象与记忆。项目自2024年9月启动,经半年筹备,2025年3月正式落地。

展览海报。回顾部分图片均为作者提供
通过招募,我与八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组成策展团队,通过查阅档案、研究文献、采访上海市民,梳理出文庙自1855年以来的变迁脉络,并通过Open Call的形式,邀请八位艺术家进行在地创作。
八件作品呈现了多维且碎片化的文庙印象:它既是儒学圣地,也曾是上海市民眼里的游乐场、二次元一条街、和朋友家人共同生活的社区、淘书的集市、祈求学业顺利的庙宇、小吃街、供人休闲游玩的园林、激发家国情怀的讲堂……这些作品体现了文庙在过去170年间围绕儒学、娱乐和教育三大核心功能所经历的多次转变。
其中,部分作品呈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庙形象。比如艺术家邱珈的《山水云》体现了分别雕刻着山、水、云纹样的三幅孔子像纱布,象征着儒家提倡的沉稳、灵活、仁慈、智慧的君子行为准则。这既是最初的文庙作为儒学圣地的传统形象,也指向它即将重新回归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地的未来。

《山水云》,邱珈,2025
由刘沁心和吴欣子组成的“XX组合”的《小店“重生”计划》是2025年2月22日在梦花街举办的工作坊的产物,邀请15位上海市民,创作了四幅吹塑版画——“娱乐商店”“文具书店”“花鸟店”和“小吃店”,生动再现了1960至2020年文庙小店的模样,形成一组关于文庙街区的市民记忆。

《小店“重生”计划》,XX组合(刘沁心、吴欣子),2025
林欣烨的作品由铝丝缠绕的孔子像和1980至2010年代从文庙街区收集的物品组成,包括盗版光盘、二手书、漫画书、痰盂、搪瓷盆、塑料玩具、金鱼等。轮廓模糊的孔子像反映了大部分市民对儒学的陌生感,他们更倾向于将文庙视为获取知识和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

《虚位剧场》,林欣烨,2025
冯雨桥的作品呈现了1930年代,文庙从儒教圣地转型为开展爱国教育的市民公园。作品将市民漫步的场景投影至贴有文庙历史照片的塑料模型上,其中散落着三民主义的宗旨和市民日记。作品强调文庙公园在承载了宏大的社会理念之外,真正留下的,是市民们的平凡而细微的感受。

《1930》,冯雨桥,2025
其他作品则从文庙的历史演变脉络,延展至对时代与社会语境的深层思考。比如,姜南羽的四幅铝板浮雕是对土地的使用方式展开想象,呼应了文庙的特质。其中第三幅铝板以风扇和鱼缸为核心,表现了只有当水清澈、风扇吹散雾气且光照射进来时,鱼才得以显现。就像在不同时代下,我们看到的文庙图景是不同且碎片化的。第四幅铝板描绘了一颗包括着层层眼泪的火苗滴入湖面,火焰就像孔子,而这些眼泪就像是不同时代下对孔子的诠释和定位。

《如果给我一个空间叫“C”,我会把它做成这样》系列,作品编号24(第三幅)、09(第四幅),姜南羽,2024

《三不知》,黄天华,2025。作品以石膏溶解剂修复并再次腐蚀废品木制家具残片,巧妙地徘徊于修复和破坏之间。艺术家反思了文庙修复的过程,揭示出修复过程中原初含义的侵蚀与替换,引发了对复兴和回归传统的深刻思考。

《心镲》,姜南羽,2025。作品结合了架子鼓、踩镲、蜂蜡、珊瑚骨和塑料心脏,象征着农业、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交杂,呈现出身体在这三种文明交织中的存在状态,呼应了文庙在功能变迁中难以明确定义的多重属性,展现了文庙复杂而多面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在互动区域《故事、故事与故事》,策展团队从官方叙事、市民回忆与地图三个视角,分别梳理了文庙在170年间的历史:官方聚焦儒家文化的复兴,市民聚焦细微而温馨的生活片段(以留言墙的形式呈现),地图则客观呈现了文庙里面的功能分布,其中娱乐区以黄色标注,儒学区以蓝色标注,教育区以绿色标注。

文庙地图

互动区域,《故事、故事与故事》,2025。官方叙事和地图(上)、市民记忆(下)
正因对儒学的看法随着时代背景不断变化,文庙也在不同时代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功能与意义。我们难以定义一个完整统一的“文庙”形象——无论是来自官方的叙述,还是市民的记忆,每个人都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感知到文庙的某一部分。这三种视角并无高低对错之分,而是在彼此交织中,共同塑造了文庙作为一个多元、碎片化且层次丰富的城市记忆场域。
从前期调研到展览落地,我得到了许多市民的支持,也收获了许多温馨动人的故事。去年10月,我在小红书上发起征集,邀请大家分享关于文庙的回忆与故事,收到了热烈回应。展览艺术家邱珈主动与我联系,不仅参与了影片《彼时此地》的拍摄,还为我引荐了许多对文庙有着深厚情感的市民,包括“上海市民生活指南”的记者姜天涯。通过天涯,我结识了孔乙己酒家老板的妹妹,对方把居委会的吴老师介绍给我。吴老师为我们协调了梦花街65号三楼的空间,最终促成了XX组合工作坊的举办。这一切就像串联起的、社区记忆的连环,悄然实现了我想在文庙举办在地活动的最初愿望。

《彼时此地》,陈稼泠,2025。影片邀请了10位上海市民讲述近60年来的文庙回忆,背景是正在重建中的冷清街区。通过市民描述曾经的店铺和小摊,作品展现了物是人非的碎片化记忆,揭示城市现代化对集体记忆的抹除与重塑,以及文庙街区作为精神故乡和老城厢文化缩影的意义。
在拍摄影片《彼时此地》时,许多曾居住在文庙附近、因老房动迁而搬离的上海市民都专程赶来。有一次,我与一位市民走在文庙路上,偶遇了仍住在文庙老房子里的市民,他们惊喜地发现彼此是初中同学。此外,还有摄影师主动联系我,分享他们多年来拍摄的老城厢照片,我们将这些照片钉在留言墙上。展览期间也常有市民走进画廊,与我们聊起自己的文庙记忆,并在留言墙上写下他们的故事。这些充满巧合与温情的瞬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这片街区曾经的温度。

互动区域左侧的留言墙
正是大家对文庙的怀念与热爱,让我意识到,文庙对上海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种情感寄托和记忆容器。我也由此找到了厚重的文庙历史和市民情感之间的平衡点——每一个时代的文庙,都是当时社会和时代风貌的缩影,见证了一代人的青春与黄金时代。不同时期的文庙也体现了儒学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不同命运:它曾是文庙最初的意义,一度被边缘化,如今又逐渐重新被关注与诠释。作为儒学的象征,文庙在现代浪潮中不断与多元文化和思想碰撞、交融,在这一过程中持续被赋予新的意义,同时也塑造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群体。
对于2026年即将重建完成的文庙街区,我希望它不只是一个儒家文化的新地标,更承载了过往记忆的痕迹与温度。我希望文庙能作为一个叠加着无数人记忆、情感与日常经历的动态空间,以跨时空的方式继续存在着。为此,我计划把展览里的档案、影像、地图、照片等素材整理后发布在小红书上,作为一个线上的记忆容器,让大家能继续分享自己的故事。同时,我也在筹备一次“文庙小聚”的线下活动,想邀请市民们在文庙附近碰头,边吃点心,边观看老照片与影片,交流彼此的回忆。我希望通过线上与线下并行的方式,搭建起社区与历史、个体与集体间的桥梁,让我们在时代变迁中,依然能感受到彼此的温度与共鸣。
(文/图 陈稼泠 《在迈向明天之前》策展人、挪威卑尔根大学策展实践专业硕士生;《在迈向明天之前》策展团队成员包括马梦晓、王璇、李一阳、卢旂多、吴碧稚、李笑天、郑迪骏、梁佳凝,特别感谢)
本周主题推荐
书丨《上海文庙研究》

本书深入探讨了上海文庙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意义。作者邓凌雁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详细记录了上海文庙从建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书中不仅描述了上海文庙的建筑特色和宗教仪式,还分析了它在教育、艺术和社会活动中的深远影响。
书丨《儒教的圣域》

本书对孔庙在儒教文化中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黄进兴运用历史叙述与空间表达相结合的方法,以孔庙为研究对象,考察其空间形成的历史过程,并从长远的历史视角分析孔庙如何体现儒教的宗教特质,同时反思儒教在近代的衰落。
书丨《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

本书从历史资料入手,整理出老城厢有记载的建筑物在不同时期的位置,并绘制关键历史节点的城市地图,展现城市在六百年里的变化,着重分析了1843年至1947年这百年的发展历程。
书丨《怀旧的未来》

本书探讨了怀旧的两种形式: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怀旧是对过去理想化的追求,渴望重现和修复失去的完美时光。反思型怀旧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它不寻求重现过去,而是在对过去的回顾中寻找个人和集体身份的意义。作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认为,怀旧是文化和心理上对变化世界的一种回应,可以帮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归属感。
活动推荐
上海·活动丨用citywalk的方式探索身边的实体书店,一起“走进书适圈”

详情请关注 乐开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丨“对工作说不”是不接地气吗?——《对工作说不》新书对谈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信使微信公众号
上海·读书会丨上海与巴黎的文化“相逢”

详情请关注 东方学习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上海·放映|纪录片《申生不息》献映

详情请关注 思南公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丨林叶: 石川真生——用摄影进行抵抗的人生

详情请关注 X-SPACE富士胶片影像空间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望野眼与搞戏谱——《银盐落定》的上海零零年代 (沪语专场)

详情请关注 百新书局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丨吴梦个展《安全的小丑》

详情请关注 疯剧场微信公众号
广州·分享|身体、时间、劳动:后资本主义行为艺术的逻辑

详情请关注 顶上TOP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丨向设计致敬——雷圭元设计文献展

详情请关注 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