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正背面月壤、听火星上的声音,记者探营“中国航天日”科普展

huangshengmei 游戏 2025-04-23 3 0

作为2025年“中国航天日”上海主场活动的重要内容,“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将于4月27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对公众开放(4月24-26日为专业观众日)。

4月23日下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前往世博展览馆H2馆探营时看到,本次展览开设航天科普展区、航天产业成就展区、上海地方展区,汇聚了月壤样品、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等众多珍贵展品与前沿科技。

4月23日,上海世博展览馆,澎湃新闻记者探营2025“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俞凯 摄

看:月球正面和背面月壤样品同框展出

本次航天日科普展最重磅的展品,要数月球正面、背面月壤同框展出。

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着陆点带回的月壤

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的着陆点带回的月背土壤

本次航天日科普展最重磅的展品,要数月球正面、背面月壤的同框展出。

现场的球形展柜一分为二,右侧玻璃罩内展出的,是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风暴洋北部的吕姆克山脉附近着陆点带回的月壤;左侧展柜内,则是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的着陆点带回的月背土壤,两款月壤颜色、密度和颗粒来源的差异,激发着公众对月球演化奥秘的探索欲望。

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帮助嫦娥五号安全返回地球的降落伞同时亮相展览现场

外表有着灼烧痕迹的嫦娥五号返回舱实物、帮助嫦娥五号安全返回地球的降落伞,以及嫦娥六号四器组合体1:2模型,这次同时亮相展览现场。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历时23天,历经11个飞行阶段、6次分离、1次对接,于2020年12月17日携带着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完美收官。

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和月面国旗展示系统(1:1模型)也很引人注目。其中,月面展示国旗由武汉纺织大学研制,针对月面高低温交变、高真空及强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条件,首次采用河北蔚县玄武岩制作无温控保护独立展示的“石头版”织物国旗。“月面国旗展示系统”则由月面国旗、展开机构、压紧释放装置三部分组成,创新研究并突破了耐极端空间环境下的轻小型高可靠展开机构技术、高安全锁紧解锁技术和国旗色牢度及平整度控制技术,分别于2020年12月2日和2024年6月3日成功在月球正面和背面首次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织物版”国旗的独立动态展示。

嫦娥六号任务月面展示国旗

月面国旗展示系统

现场值得一看的展品,还包括中国新一代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YF-100火箭发动机实物、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模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高分一号到高分七号卫星模型、玉兔二号月球车模型等。

我国新一代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YF-100火箭发动机实物

听:来自火星的声音

火星上有声音吗?在本次展览上,参观者通过天花板上的“大喇叭”装置,将能亲耳听到一段“祝融”号火星车降落火星后录制的“来自火星的声音”。

可聆听来自火星的声音的“大喇叭”装置

2021年5月15日,中国发射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火星,这是中国探测器第一次成功登陆火星。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大家可能都知道真空不能传声,声音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最终到达我们人耳。其实,火星上也存在大气层,也具有声传播介质的环境,所以也是可以传播声音的。”2021年6月27日,火星车上配备的声音测量探头,首次采集了火星上的声音。仔细听一下会发现,与在地球上听到的声音相比,火星上的声音听起来更低沉、更小声、更慢,这是因为火星上的大气更稀薄,声速是240米/秒,比地球上要慢约三分之一。

“航天主题邮局”的有声明信片打印机

测:3000万年仅误差一秒的原子钟

今年“中国航天日”的主场放在上海,上海地方展区也备受关注。整个展区围绕“创新策源”定位,按照“星箭-技术-终端-应用”的产业链顺序展开,展示了上海在航天领域的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

其中,“上海箭”区域以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T-7M开篇。“上海星”部分的千帆星座模型,展示了上海商业航天的新思路和新成果。“上海科创”部分,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的成果,体现了政策扶持下的技术攻关与发展。“上海应用”部分,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展示了空间信息产业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上海地方展区入口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带来的星载积分球冷原子钟,被誉为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钟,3000万年仅误差一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这次带来的星载积分球冷原子钟,被誉为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钟,3000万年仅误差一秒,已经跟着北斗卫星进入太空。工作人员介绍,该钟是面向中国下一代守时系统建设及卫星导航分米级定位的需求而研制的,采用原创的积分球漫反射激光冷却技术来降低原子运动速率,满足天基自主守时精度应用需求。

上海格思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手机直连卫星模型”

上海普适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益智iBoat 6号无人船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闵行、松江、青浦等区也在上海展区设立了展台。其中,闵行区重点围绕打造“上海箭”“上海星”整体目标进行系统优化布局,到2027年力争形成年产100发商业火箭总装制造能力、300颗商业卫星批量化制造能力,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航天闵行”;松江区的产业发展目标是到2027年,全区商业卫星批量化智造能力将达到300颗/年,在轨运营卫星数量约600颗,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约100亿元;青浦区提出的目标则是到2025年,全力打造辐射长三角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北斗和遥感特色产业集群。

本次展览从4月27日起对社会公众开放(4月24-26日为专业观众日),将持续至5月5日,搜索微信小程序“2025航天日活动”可提前预约观展。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