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苏南名城镇江的优势和机遇何在

山东墨龙 花卉 2025-04-23 3 0

苏南名城镇江,沪上问计。

4月20日,上海徐家汇,镇江市举行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座谈会,多路专家围绕镇江如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畅所欲言。

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在座谈会上表示,近年来,镇江谋划实施“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总体布局和“一区一廊三极多点”创新布局,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跨行政区经济强大活力,以市域一体化融入宁镇扬“小三角”,进而在全面融入长三角“大三角”中发挥优势、展现所长。

他谈到,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主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镇江要在大视野、大格局下找准定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镇江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经济强市,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540亿元,增长5.9%。但在群雄环伺的苏南,人口较少、面积较小、城市能级相对不高的城市特点,也一直在考验镇江的发展智慧。

锚定优势,精准出击,或是镇江的突围之道。

自我定位

镇江地处沪宁线上,西接南京,东接常州,北与扬州、泰州隔江相望。

座谈会现场  本文图均来自微信公众号 “镇江发布”

区位上,镇江地处苏南腹地,在一群“尖子生”中,可谓“左右逢源”,但这也对镇江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内部整合。镇江谋划实施了“一体两翼三带多片区”总体布局,也就是以中部城市协同发展区为主体,东翼产业协同发展区、西翼创新协同发展区为“两翼”,北线沿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转型发展带、中线产业创新发展带、南线绿色生态发展带为“三带”,外加官塘创新社区等多片区。

还有“一区一廊三极多点”创新布局,也就是优化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布局,外加G312产业创新走廊,以及丹阳、扬中、镇江经开区创新融合发展“金三角”,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园区经济、跨行政区经济活力。

以市域一体化融入宁镇扬“小三角”,进而全面融入长三角“大三角”。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马明龙在座谈会上分享了三个事例,表明镇江全面融入、主动融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一是共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去年9月,镇江与上海市普陀区签署了《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加强协同创新备忘录》,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合作,走好区域协同创新之路。去年,镇江与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5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4.7%。

二是参与共建长三角大飞机集群。去年11月,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镇江扮演了重要角色。镇江航空航天产业拥有菲舍尔、航天海鹰等行业重点企业以及航空关键部件、新材料等六大特色航空板块,C919大飞机约90%的舱内饰件、50%的铝材、50%的复合材料结构件和10%的零部件都来自镇江。

三是发布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镇江倡议》。沪苏浙皖共同启动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五个一百”行动(包括每年遴选100个旅游点位列入旅游线路、每年举办100场巡展巡演等)。大数据显示,镇江有80%左右的游客来自长三角区域。

找准关键

马明龙在本次座谈会上表示,镇江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主动学习上海、接轨上海、服务上海。“我们将紧跟上海龙头,及时主动靠前接轨,依靠上海的‘高峰’隆起更好带动镇江的‘山坡’抬升。”

尤其是产业融合发展。

镇江“四群八链”产业体系,与上海“3+6”新型产业体系积极互补、融合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便是“沪镇融合”的典型案例。早在2008年,在中国商飞支持下,镇江引进了航空铝板项目(现为诺贝丽斯铝业),并着手谋划建设镇江航空产业园;2022年,中国商飞在镇江设立驻华东地区代表处;2025年2月,镇江联合中国商飞采购与供应商管理部举办了镇江航空产业合作对接会,进一步深化合作对接。

当下,镇江已经形成了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强力支撑,拥有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华东地区首个A1级通用机场大路通用机场,以及江苏首家、长三角唯一的航空类高职院校——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关键部件及材料供应,镇江有7家企业入选中国商飞供应商名录。目前镇江拥有涉航企业超百家,2024年开票销售规模约560亿元。

澎湃新闻从镇江市获悉,近三年镇江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来源地为上海的项目数和总投资累计分别达64个和39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7.5%和200%,占全部签约项目的7%和10.4%,稳居镇江第一市外来源地。

下一步,镇江希望在三个方面做好文章。

一是“龙头在上海,配套在镇江”。C919大飞机之外,中船动力集团将原在上海地区制造的缸径50以下的低速机全部转移至镇江制造。

二是“研发在上海,制造在镇江”。镇江鼓励更多镇江本土企业链接上海优质科创资源,共建研发机构,鱼跃集团、超力电器、香江科技等多家企业已经有了积极探索。

三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镇江”。镇江将深度对接上海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为其提供更多的试验场景、应用场景,让沪上创新之花在镇江结出产业之果。

做优做特

镇江无疑是“优等生”。而要成为“尖子生”,一个关键或许就在于“做优做特”。

镇江城景 

固然,镇江发展存在“块头小”等因素制约,但这也更加要求镇江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拉长长板,精准出击。

正如《镇江日报》今年年初发表的评论文章称,镇江很有前途,蕴含着把优势做优、特色做特的内在要求。镇江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强调,要坚持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激发潜能、释放活力,在放大比较优势、彰显自身特色中擦亮城市品牌。

梳理一下,会有很多发现。比如,镇江拥有江苏最长的长江深水岸线,镇江港是长江第三大港口、开埠以来进港船舶最大吃水纪录达到12米,7条铁路和6条高速公路穿越境内。镇江拥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8所普通高校和8所中职学校、在校生16万余人,其高等教育资源在江苏仅次于南京、苏州等少数城市。

另外,镇江的生产成本、生活成本在沪宁线上是最低的,其国土开发强度在苏南城市中同样最低。

敢为善为,必大有可为。《镇江日报》上述评论文章称,思想上,要打破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对于一些新事难事,不要因为别人没做过、上级没提过,就简单说“不”;实践中,要认识到,一手好牌不会自然就赢,要会打才行。

要尊重客观规律,用好科学方法论,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最大限度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实绩。

产业方面,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产业研判的深度保证“做优做特”的精准布局。要把脉镇江发展实际,找准地区比较优势,精准识别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筛选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需要各个方面关心镇江、支持镇江、助力镇江。“我们期盼大家成为来镇投资、在镇创业的‘合伙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牵线人’,宣传镇江、推介镇江的‘代言人’,同心同向、互相成就,共同创造‘很有前途’的明天。”马明龙表示。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