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家长以监督为名虚构事实诋毁学校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华东数控 花卉 2025-04-23 5 0

家长以监督为名虚构事实诋毁学校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4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起涉校园管理民事纠纷典型案例。澎湃新闻注意到,在一起典型案例释法中,最高法明确表示,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监督应依据事实和法律,保持在合理合法限度内。

最高法:家长以监督为名虚构事实诋毁学校的,应承担侵权责任

典型案例显示,张某某的儿子在某小学就读。张某某认为其儿子在校期间,学校教师存在霸凌、孤立行为,遂不断在多个社交媒体发布文字和视频,控诉某小学的教师孤立、霸凌孩子,及该校存在权钱交易、违规招生、迫害优秀教师等情况,言辞激烈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某小学认为张某某虚构事实,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具有明显误导性,严重侵犯某小学的名誉权,遂以张某某为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要求张某某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某小学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出的合理费用。

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某在公开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针对某小学的文章与视频,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之前经张某某多次投诉,校方、教委进行调查核实后,张某某所反映的问题不属实。诉讼中,张某某亦无其他证据证明某小学存在张某某所称的行为。故张某某通过网络公共平台发布包含侮辱性言辞的涉案内容,且对于言论中涉及的内容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其客观真实,构成侮辱诽谤。该内容被广泛浏览传播,势必导致某小学社会评价降低,侵犯某小学名誉权。综上,审理法院判决张某某向某小学书面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最高法在阐述案例典型意义时指出,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具有对学校教育方式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监督及合法维权的权利。但是,当家长不认可学校的教育方式与相关部门的处理结果时,应当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保证所述内容理性、客观、真实,不得侵犯他人名誉权。

“本案明确了家长对学校管理教育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边界,对于构建良好家校关系具有引导意义。”最高法说。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