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期,“第六代战机”似乎成为了世界各军事强国展现自身实力的最好证明。继美国空军和海军之后,英国皇家空军也对外公布了研发中的“全球作战空中计划”(GCAP)新一代战斗机的最新渲染图。
据央视新闻4月19日报道,英国六代机项目进度缓慢也引发担忧。尽管早在2022年,英国就宣称该机型将在5年内实现首飞,但截至目前,英国第六代战斗机仍停留在概念验证与设计阶段,距离实质性测试和生产仍有相当距离。

英国公布的六代机最新渲染图。
从“暴风雨”到GCAP
与美国空军和海军守口如瓶、严格保密不同,GCAP项目从最初的“暴风”计划开始就大张旗鼓地对外公开信息。
自从英国国防部在2012年接收第一架F-35B隐身战斗机成为该型战机第一个非美国用户之后,英国本土最大的军工巨头——BAE系统公司就萌生了自主研发新一代隐身战斗机的想法。毕竟英国是F-35项目唯一的一级合作伙伴,投资额度(25亿美元)也是各个国际合作伙伴之中最多的。其中,BAE系统公司作为F-35项目的主要分包商之一,担负了多达12%的工作量,负责尾部机身、燃油系统、逃生系统和寿命期保障系统的研制工作。
欧洲国家中包括英国、法国等国在装备了“幻影”2000以及“狂风”战机之后,并没有像美国那样全力投入到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研发之中,而是研制了“台风”“阵风”“鹰狮”等被称为四代半的非隐身战机。这就使得欧洲国家在新型战机研发上落后了美国一代,也同样还落后于紧跟美国研制第五代战机的其他国家。虽然一部分欧洲国家搭上了F-35项目的便车,通过外购的形式也算拥有了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但毕竟在很多方面依然受制于美国,尤其受制于该机的主承包商——洛·马公司。
所以,作为目前西欧军用航空研发实力最强的企业,BAE系统公司自然希望依靠本国力量,或者参考欧洲战斗机“台风”项目的模式,与其他欧洲国家联合研发一款完全体现自身作战需求的新一代隐身战斗机。于是,BAE系统公司在2015年提出了“未来作战空中系统”(FCAS)项目,并且在2018年范堡罗航展上正式公开了代号为“暴风”的全尺寸模型。随后,意大利和瑞典表示对该项目非常感兴趣,有意合作。因此,三国在2021年正式签署FCAS项目备忘录。

“暴风”(Tempest)下一代战斗机看起来更像一架双发的F-35战机。
2022年,英国国防部找到了同样在研发新一代隐身战斗机F-X的日本防卫省,提出合作倡议。事实上,当时日本防卫省公布的F-X项目设计方案确实与“暴风”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在气动布局上都采用了流行的“兰姆达”设计,也就是主翼外形类似于希腊字母“λ”,可以更好地兼顾隐身和机动性。此外,F-X和“暴风”也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V形双垂尾以及两侧进气道设计,同样都定位于双发重型隐身战斗机。
于是,英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在2022年12月签订了合作协议,决定将FCAS项目与F-X项目合并成为“全球作战空中计划”(GCAP)项目。参考之前欧洲国家的联合军机研发项目,三国将联合成立一家合资公司,专门负责GCAP项目的研发工作,彼此之间也会按照协议的规定,分摊研发所需的资金以及负责不同的研发工作份额,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实现该型战机的量产服役。
从2023年至今,GCAP项目的设计方案经过三国联合研发团队的多次升级迭代,已经与最初的F-X、“暴风”有了很大不同,比如:主翼已经不再采用“兰姆达”设计,而是回归到类似于F-22A的多边形大三角翼布局,展弦比有所减小,但是机翼面积大大增加;V形双垂尾依然保留,但是倾角更大;前机身几乎与F-35一模一样,只是机鼻部分有所加长;而机身尾部,尤其是二元矢量尾喷口部分又与F-22A颇为相似。
更为重要的则是三国对于GCAP项目的定位:BAE系统公司最初提出“暴风”设计方案时,主要是希望研制一款总体性能超过F-35的第五代半双发重型战斗机。而随着“第六代战机”概念的走红,三国也越来越多地将GCAP项目定义为“六代机”了。这就意味着,GCAP项目的总体性能要全面优于现有的各型第五代战机,其中既包括美国的F-35和F-22,同样也包括其他国家研发的苏-57、苏-75等五代机。这对于从没有隐身战机研发经验的英国、意大利和日本来说,恐怕是最大的挑战。
分歧与短板
有意思的是,就在前不久,意大利国防部长对外界表示,在GCAP项目的研发过程中,英国方面并没有向日本、意大利充分共享技术,他希望英国能够尽快打破“自私的壁垒”。这也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三国在联合研发中必然会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的声音。
从合作企业来看,英国方面主要的研制企业自然就是BAE系统公司,意大利方面参与的则是莱昂纳多公司,而日本方面参与的则是三菱重工集团。不过,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并没有研发过高性能战斗机,其主打机型主要为M346高级教练机,此外就是参与过“台风”战机的研发工作,并且负责F-35战机在欧洲唯一生产线的运营工作。日本三菱重工集团的情况类似,其最初引进过F-15生产线,为本国生产F-15J战斗机,在T-2高教机基础上研制了F-1攻击机,后来又与美国洛·马公司合作研制了F-2多用途战斗机,其自身也没有独立研制过高性能战斗机,唯一可以称道之处也许就是研制了X-2“心神”技术验证机。

AI(人工智能)和高度信息化是“暴风”战斗机的主要技术亮点。英日意三国之间的战略侧重点、产业路径、技术共享机制等问题,正在成为合作中的“隐性障碍”。
相比之下,BAE系统公司的研发实力就强得多,不仅主导了欧洲战斗机“台风”的研制项目,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隐身战斗机的技术探索。所以,GCAP项目的联合研发也注定不会是均衡的,总的来看BAE系统公司最为强势,日本方面次之,最吃亏的可能就要数意大利了。
笔者分析,GCAP项目的气动布局设计基本上应该是由BAE系统公司和三菱重工集团确定的,毕竟这两家企业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方案测试和论证工作,莱昂纳多公司顶多只能打个下手。但是,该项目后期的组装量产工作也许会交给莱昂纳多公司负责,毕竟他们在维持F-35战机生产线方面做的确实不错,没有发生像日本运营F-35战机生产线,单机造价反而比美国本土生产线还要贵很多的情况。
在最为重要的发动机技术方面,英国老牌发动机企业——罗·罗公司和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为主力,意大利Avio Aero公司做辅助。罗·罗公司可以将旗下EJ200涡扇发动机的先进技术与石川岛播磨公司独立研发的XF9涡扇发动机相结合,为GCAP项目提供强劲的动力装置。其中,XF9涡扇发动机最初就是为F-X项目配套研制的,按照其设计目标,最大军用推力可达11吨,加力推力可达20吨,还能够提供最大180千瓦的电力输出,性能可谓是非常出色。在更先进的变循环发动机完全成熟之前,以XF9为基础研制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应该可以满足GCAP项目的要求。
此外,在机载航电设备、机载武器、无人僚机等方面,英国、意大利和日本也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比如,英国BAE系统公司擅长于系统架构设计,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构建起类似于美国空军NGAD项目那样的第六代空中作战体系,而日本在微电子和信息技术上有优势,可以大幅提升战机以及机载武器的信息化水平,而意大利则负责测试、设计定型以及量产工作,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不过,GCAP项目的首架原型机能否如愿在2028年之前成功首飞,我们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