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单·新书|鸟界戏精观察报告

联发股份 园艺 2025-04-22 6 0

《证明的故事:从勾股定理到现代数学》

[澳]约翰·史迪威 著,程晓亮 张浩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 图灵新知,2025年2月版

本书从古希腊几何学时代讲起,涵盖代数、微积分、集合、数论、拓扑、逻辑等几乎全部数学分支中的证明故事,讲述了证明的演变及其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启发意义。我们将看到欧几里得、康托尔、哥德尔、图灵等数学大师的精彩发现和发明。本书作者约翰·史迪威(John Stillwell)是澳大利亚数学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旧金山大学荣休教授,首届美国数学学会会士。

《非凡之数:9个神奇数字中的宇宙真相》

[英]安东尼奥·帕迪拉 著,阳曦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未读,2025年3月版

从“0.000 000 000 000 000 1”到“无限”,数字既能揭示微观粒子世界的奥秘,也能让广袤的宇宙展露真相。从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狄拉克,到费曼、霍金,伟大的物理学家们总是在对数学真理的探索中一步步迈向对现实的本质理解,而到底哪些数字才是宇宙的终极答案?在本书中,理论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安东尼奥·帕迪拉将展示9个神奇数字如何成为黑洞、相对论、量子力学等舞台上的主角,以及它们如何带领我们接近物理学边缘,探索终极的万物理论。

《DK时间线上的科学史》

英国DK公司 编著,吕天择 陈千千 译,中信出版集团 | 新思文化,2025年1月版

本书通过历史绘画、博物馆藏品、历史照片等呈现科学发展,贯穿在一条时间线上,带领读者进入一场不可思议的人类智慧探险之旅。从原始人打制石器和学会用火,到当代前沿的引力波探测、基因编辑、人工智能,本书将300万年来科学技术史提炼为1400个重要时刻,使读者对科学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怀疑的首要性》

[英]蒂姆·帕尔默 著,樊京芳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5年4月版

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蒂姆·帕尔默在本书中,通过对量子物理的随机性、气候变化的不可预测性等现象的深入研究,指出世界的本质充满了不确定性,它是非周期性且不可预测的。这种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各个领域,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范畴,如量子物理中粒子行为的随机性、气候变化难以精准预测,还延伸至社会决策、经济投资等复杂系统内。在这些复杂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未来的走向更加扑朔迷离。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仅仅依赖过往的经验、既定的理论以及自身所处的环境来做决策,极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因为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瞬息万变的当下,既有理论也可能无法解释新出现的复杂情况,而局部环境的认知更是难以涵盖世界的全貌。因此,养成“怀疑”的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地出:人类初次看见完整地球》

[英]罗伯特·普尔 著,吴季 许永建 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4月版

本书从阿波罗八号拍摄的著名照片“地出”展开,作者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深入阐述了人类在第一次完整见识地球的全貌后,对地球、对自身产生的全新的领悟。作者打破传统,并非沿着时间顺序,陈述人类技术的发展史,而是在着重讲述“地出”照片之后,整个人类达成共识的一种全新的宇宙观:从38万公里的太空回望地球,人类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一切,都和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是渺小的,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人类的未来就在名叫地球的这颗行星上。本书作者罗伯特·普尔是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航天时代的文化历史。

《天文学家的椅子:19世纪的科学、设计与视觉文化》

[加]奥马尔·纳西姆 著,高旭东 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在19世纪许多关于天文学家的图像中,占据显眼位置的除了庞大的望远镜,往往还有各类专门设计的椅子。透过目镜注视星空的天文学家在可调节的观测椅上或坐或躺,表现出一种机械化的舒适感。借助眼前的望远镜和身后的椅子,观测者的身体与宇宙运行联系在了一起。众多图画、印刷品和照片显示,比起前人,19世纪的西方天文学家似乎尤其热衷于设计、制造并展示他们的观测椅。他们试图借此传递什么信息?同时代的观者又如何解读这些行为?科学史学家奥马尔·纳西姆发现,这些有专门用途的椅子是机械设计时代的产物,是支撑天文观测的重要技术,椅子及其图像还是建构他者和自我形象的力量。在那个天文学服务于航海、贸易、帝国扩张的时代,资产阶级喜爱的舒适椅子和坐在观测椅上的天文学家被嵌入了更宏大的时空网络,西方人在对东方和他者的想象中参与着建构西方自我的历史进程。本书作者奥马尔·纳西姆(Omar W. Nasim)是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科学史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设计、艺术、科学、技术和哲学,尤其关注19-20世纪早期观察科学中的科学实践和劳动。

《物理视角读唐诗》

曹则贤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5年4月版

本书从物理学的视角解读唐诗中的一些名篇佳句,在讲述物理知识的同时阐述人情即物理的道理——那些深入人心的写景抒情喻事佳句一定是合理的。本书收录可引发物理阐述的唐诗43篇,是作者运用物理解读文化的首次尝试。本书作者曹则贤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小行星猎人:贝努小行星生命起源样本采集任务全记录》

[美]但丁·劳雷塔 著,苟利军 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未读,2025年3月版

1999年9月11日,科学家发现了一颗近地小行星——贝努。它源于太阳系诞生之初,蕴含着揭示生命起源奥秘的关键线索,因而科学意义非凡。同时预测显示,贝努有可能在2182年9月24日与地球相撞。NASA首席研究员但丁·劳雷塔博士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贝努表面获取了珍贵样本,以期解开生命起源之谜并防范潜在的灾难。在本书中,劳雷塔博士以其亲身经历和第一手资料,将这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探险与科学探索背后鲜为人知的复杂机制娓娓道来,展现了科学家面对未知时的无畏勇气与不懈追求。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

[美]马克·伯特尼斯 著,朱柠 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 后浪,2025年3月版

本书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马克·伯特尼斯的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将文明史解读为自然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同一套自组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过程既创造了人类及其文明,也创造了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互为因果。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在本书中追溯了从20亿年前的“原生汤”到如今的化石能源时代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竞争与合作这两股对立的力量如何影响了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悬而未决: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迷思》

[美]史蒂芬·库宁 著,王乔琦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5年4月版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媒体、政治家和其他知名人士都宣称“科学已是定论”。事实上,从研究到报道再到大众媒体充斥了被误解和错误的信息。核心问题——气候如何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它将带来什么冲击——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答。气候正在变化,但其原因和变化方式并不像你所相信的那样明确。

《世界矿物图鉴》

[丹]奥勒·约翰森 著,刘衔宇 译,浙江教育出版社 | 后浪,2025年2月版

本书是丹麦哥本哈根地质博物馆前策展人奥勒·约翰森(Ole Johnsen)基于博物馆中珍贵的矿物藏品和他的私人藏品编写的一本介绍矿物的图鉴。全书以结晶学基础知识的系统介绍作为开篇,共收录产自世界各地的500余种矿物(包括较多珍贵宝石及同类著作中较少提到的不常见矿物)。图鉴部分以600余幅极具代表性的矿物标本及其晶体结构高清彩图搭配对矿物性质的文字描述,综合介绍了每种矿物的名称和品种、结晶学特征、物理和化学性质、鉴定特征及产地等关键信息。

《鸟事一堆:鸟界戏精观察报告》

[美]马特·克拉赫特 著,訾雪梅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4月版

作者对分布在全球六大洲的鸟类进行了个性化的分类描述。全书介绍了59种世界各地不同的鸟类,这本书是作者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使用自己的分类方法,应用自己的语言系统,写成的风趣幽默的观鸟指南。每一篇文章中,都包括了鸟类的基本信息(如拉丁名、分布地区),用诙谐风趣的语言对这些小鸟进行了科学、简短而有趣的特性介绍,还详细而生动地描述了每只小鸟充满特色的叫声、迁徙模式和性格,精心设置了配对游戏(让读者看过之后还能考察自己是否真的学会识别这些鸟儿)、鸟类描述清单、如何识别鸟类的提示(例如,仅仅通过观察鸟的眼睛,就能获取不少信息)。本书作者马特·克拉赫特(Matt Kracht)是一位作家、插画家和观鸟爱好者。

《动物建筑》

[英]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 著,陈钰 译,译林出版社 | 译林天际线,2025年1月版

通过跨界融合建筑学与生态学,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在“人类世”背景下,人类如何与动物共享这个星球?书中不仅探讨了动物如何适应和利用人类建造的环境,还展示了动物自身的建筑智慧如何为人类提供灵感。这种双向的互动关系,为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与动物“共居”的空间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提到了猫、狗、蜜蜂、狐狸、大象、河狸等30种动物,通过大量令人信服的实例,证明了建筑与城市环境不应只以人类为中心,仿生建筑、生态建筑可以将人与自然连接起来,为其他生物提供宝贵的栖息之地。本书作者保罗·多布拉什切齐克(Paul Dobraszczyk)是英国建筑作家、摄影师、视觉艺术家,伦敦大学巴特利建筑学院客座教师。

《雪豹一家:卓玛王朝》

骆晓耘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3月版

本书是作者5年间持续跟拍中国野生雪豹卓玛一家的纪实手札,配有120余幅珍贵高清摄影图,依照时间线索,真实记录下了难得一见的大猫传奇。从2019年8月到2023年底,短短数年间,在一片几百平方公里的区域,雌性雪豹卓玛已经成功繁衍9只雪豹后代,并且全部健康存活。她在悬崖峭壁与雪原之间,建立起了属于她的繁荣王朝。其中还讲述了雪豹不为人知的社会化行为和动人故事——作为独居动物的雪豹母女之间的重逢与分离,雪豹姐姐代替母亲抚养妹妹,雪豹兄妹之间的守望相助。本书作者骆晓耘是野生动物摄影师,2018年起专注拍摄青藏高原的动物,特别是雪豹、兔狲、猞猁等珍稀猫科动物。

《树叶的故事》

[英]丹·克劳利 [加拿大]道格拉斯·贾斯蒂斯 著,张雪 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2月版

树叶是自然创作的绚丽诗篇。它们在树梢上轻盈舞动,用多元的姿态和缤纷的色彩,向我们传递物候变化的讯息。我们用树叶搭建房屋、调制药物、营造景观,在它们的色彩变换中慨叹时间的流逝。树叶究竟如何生长?它们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是什么让松柏四季常青,又让银杏身披金光?本书以树叶为主题,精选了遍布全球的50种树叶,作者悉数树叶的科学与历史,讲述这些自然奇迹中隐藏的生命故事。本书作者丹·克劳利(Dan Crowley)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成员,树木学家、生物学顾问,曾就职于英国林业委员会和韦斯顿伯特植物园;道格拉斯·贾斯蒂斯(Douglas Justice)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植物园副主任,倡导树木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如何阅读一棵树:探寻树木的生命密语》

[英]特里斯坦·古利 著,四木 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青豆书坊,2025年3月版

在这本书中,作家古利为我们揭示了树木隐藏的线索:树的枝叶、树皮、树干、花朵以及树桩的密语。读懂它们,就能读懂树木的生命故事,学会寻找自然的方向。如果你在树叶上看到一条明显的白线,这表明附近有水源。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河流。如果你在树干底部看到一堆低矮的嫩枝,这表明树木遇到了大麻烦。除了南侧浓密的树枝,树叶的颜色、树根也能为我们指引方向。

《到自然中去:人类与自然的情感关联》

[法]丽莎·加尔尼埃 著,邬亚男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版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两门看似毫无共同之处的科学——正向心理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都在探索如何改善人类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联与内在链接,远比我们所认知到的更为紧密和深刻。这本书展示了与自然共处以及与他人建立紧密关系如何帮助我们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以及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作者在统计数据的支持下颇具诗意地展露出人类与自然是无法分割的生命共同体,而自然界或大或小的变化也会给我们的心灵和精神带来影响与触动。本书作者丽莎·加尔尼埃(Lisa Garnier)是生物多样性专家,曾是记者,为Ushuaïa Nature杂志和行星探险队Tara Oceans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报道。

《再造世界:工程师的冒险》

[美]亨利·波卓斯基 著,朱轩慧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 启真馆,2025年5月版

本书讲述了19个工程学领域的传奇故事:有人造奇观背后的建造故事——巴拿马运河、弗里斯摩天轮、胡佛水坝、英吉利海峡隧道、吉隆坡石油双塔;也有传奇工程师的人物故事——特立独行的工程师查尔斯·斯泰因梅茨、诺贝尔奖的发起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制定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亨利·马丁·罗伯特、发明了蒸汽锤的詹姆斯·内史密斯、对土力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卡尔·太沙基、19世纪跨大西洋轮船“大东方号”的设计者伊桑巴德·金德姆·布鲁内尔。作者从大量历史记录里打捞起丰富的故事细节,向我们近距离展示了工程师是如何工作的。我们也得以窥见抵达成功之前所历经的各种挫败和曲折,同时也提醒我们:失败,乃是通往新发明的必经之路。本书作者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是杜克大学土木工程教授和历史学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心智简史》

[美]奥吉·奥加斯 [印]赛·加达姆 著,汪祚军 吕飒飒 译,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湛庐文化,2025年3月版

本书全景再现了30亿年心智从无到有的演化历程,用17种心智故事,阐述了意识、语言、自我的起源,尝试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哲学追问,并对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等数字时代的挑战提供了独到见解。哈佛大学神经科学家奥吉·奥加斯联手聚焦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的赛·加达姆,首次揭示了让心智不断创新的四大原则,这些原则也将助力你在不确定性时代不断成长。

《智能涌现——AI时代的思考与探索》

张亚勤 著,中信出版社,2025年3月版

本书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演变的大趋势、算力驱动计算体系的突破,以及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生命科学、物联网、自动驾驶等。这些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商业空间和发展机遇,人工智能在探索过程中将发挥决定性和颠覆性的作用,相关研发成果在实用化、普及化之后将产生可观的社会效益。本书也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飞速发展背后的问题和风险,以及国内外政府、企业、科研界的应对措施等。本书作者张亚勤是中国工程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三院院士,也是数字视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顶尖科学家和企业家。

《饮食的谬误:别让那些流行饮食法害了你》

[英]伊德里斯·莫卧儿 著,张丰琪 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未读,2025年4月版

生酮饮食、无麸质饮食、间歇性断食、抗炎、抗糖……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健康“新概念”,哪些是科学事实,哪些是断章取义,哪些毫无根据?英国NHS注册医生、拥有百万关注者的营养学博主在这本书中引用了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提供了可信任的健康建议。

《长寿简史:解码长寿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史蒂文·约翰逊 著,何珊 译,中信出版社 | 漫游者,2025年3月版

过去三四个世纪里取得的所有进步,包括科学方法、医学突破、公共卫生机构的建立、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让我们的寿命平均延长了大约20000天。世界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让我们在短短几个世纪里设法为自己获得了额外的寿命。这本书通过围绕人口趋势进行组织架构,试图了解这种进步从何而来,究竟是何种力量让现在的我们活下去,是何种突破、创新、合作及机制使得延长寿命这一目标成为现实,并指明未来的方向。本书作者史蒂文·约翰逊(Steven Johnson)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知名科普作家、媒体理论家。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