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夜难安?警惕夜间高血压

弘阳旭 花卉 2025-04-11 21 0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高血压,但对“夜间高血压”这个词还比较陌生。

其实,它就像一个神出鬼没的“隐形杀手”,专门在大家睡觉的时候搞破坏!

不过别担心,今天我们就请医生带您认识夜间高血压,并告诉您如何把这个“夜间捣乱分子”一网打尽!

夜间高血压诊断标准:动态血压值超120/70mmHg

夜间高血压,简单来说就是在睡觉时血压升高。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血压在夜间会比白天低一些,这是因为我们在睡觉时身体会进入休息状态,心脏和血管的负担也会减轻。

但如果夜间的血压过高,就会增加心脏和血管的负担,时间久了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根据最新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如果夜间动态血压平均值超过 120/70mmHg(相当于白天的135/85 mmHg),就算是夜间高血压。

别看夜间高血压在睡觉时“静悄悄”,破坏力可不小:

1. 伤心脏 长期夜间高压会让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引发心衰。

2. 伤大脑 增加脑梗风险,还可能加速认知衰退(如记忆力下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糊涂”。

3. 伤肾脏 让肾脏“加班工作”,慢慢就把肾“累坏了”。

4. 损伤全身血管 像水管被高压冲击一样,血管容易破裂或堵塞。

图片来源:Pixabay

如何发现夜间高血压

在家自我观测,我们是可以发现夜间高血压的蛛丝马迹的。这里介绍三个小妙招:

1. 家庭血压监测 用电子血压计,早晚各测一次,睡前和起床后一定要测!

血压监测贴心小工具推荐

1) 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选经过认证的品牌,测量更准确。

2)智能手环 部分型号能监测夜间心率和血压趋势,但不能替代专业设备。

2. 动态血压监测 到医院,让医生开一个24小时动态血压检查,背个“小盒子”回家,它能精准捕捉夜间血压的波动。

3. 留意症状 如果夜间头痛、胸闷、频繁起夜,可能是血压在“报警”!

图片来源:Pixabay

夜间高血压,为啥容易找上老年人

那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出现夜间高血压呢?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种器官开始老化,导致血压调节功能出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4个:

1. 血管弹性差 动脉硬化让血管变得像“硬管子”,血管的弹性变差,一旦血压发生变化,波动就会很大。

2. 血管预警机能变弱 血管里面有一种预警装置“压力感受器”,当它能感受到血管内压力的变化,会发出神经信号给到大脑中枢,通过调整心率、舒张收缩血管来减少血压的波动。老年患者的这个“预警装置”的机能“灵敏度”变弱,就会导致身体血管自我调整能力降低。

3. 神经功能紊乱 很多老年人除了高血压,还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肥胖、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频繁起夜,干扰了睡眠正常节律,可导致夜间交感神经张力增加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增加老年高血压盐敏感性和血容量,引起夜间血压升高。

4. 药物影响 有些降压药药效不够长,到晚上就“没劲儿了”。

图片来源:Pixabay

应对夜间高血压,这六招管用

1. 调整生活方式——从细节入手

低盐饮食每天盐不超过5克(约1啤酒瓶盖),多吃香蕉、菠菜补钾。推荐使用限盐勺:可以在网络购物平台搜“5克限盐勺”,轻松控制每日用盐量。

控制体重腰围男<90cm,女<85cm,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保持在18.5-23.9。

规律作息 每天固定睡觉和起床时间,睡前别喝咖啡、浓茶。

改善睡眠 打呼噜严重的老年朋友,试试侧卧睡睡姿或睡前佩戴呼吸机(CPAP)。

2. 选对降压药——长效+精准

根据《老年高血压特点及临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2024)》,推荐优先选择:

长效药物比如药效时间长的阿利沙坦酯、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药效覆盖24小时。这些药物除了发挥长效降压作用外,兼具促进钠离子排出的特点,有利于降低夜间血压。

睡前服药表现为仅在夜间睡眠时段血压增高的患者,必要时可在睡前加服中短效降压药以控制夜间高血压。

联合用药很多老年患者需要联合用药来达到控制血压。比如“ARB+CCB”或“利尿剂+ACEI”,但要遵医嘱哦!

图片来源:Pixabay

3. 警惕“夜间低血压”——别矫枉过正

有些朋友白天血压高,晚上降得太低(比如<90/60 mmHg),也会头晕、乏力。这时候要及时调整药量,千万不能自行停药。

4. 定期复查——早发现早治疗

每3~6个月查一次肾功能、尿常规。每年做一次心脏彩超、颈动脉超声,看看血管有没有“受伤”。

5. 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合并糖尿病:建议优先选SGLT2i(如达格列净),既能降糖又能护心肾。

合并心衰:使用“金三角”药物(ARNI/ACEI/ARB + β受体阻滞剂 + 螺内酯)。

合并肾功能不全:避免用对肾脏有负担的药物,比如大剂量利尿剂。

6. 帮助老人管好血压

记录血压:可以帮老人做个表格,记录早晚血压值,方便医生调整方案。

检查药物依从性:看看老人是不是漏服、错服了药物。

关注情绪变化:焦虑、抑郁也会让血压波动,要多陪老人聊聊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赵亮

上海市闵行区申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 | 周霄

审核 | 叶海霞

监制 | 李文井

医学支持 | 上海医学会科普分会

阅读原文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标签列表